文/葉芸芸
挑戰者
高果糖玉米糖漿 (HFCS: High fructose corn syrup)的出現,是蔗糖與甜菜糖在20世紀中面對的最強勁挑戰,這種從美國轉基因玉米所提煉的果糖,甜度與蔗糖相似,口感滑潤、成本低廉、運輸方便,最受食品製造業的鐘愛。
美國的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飲料的配方,早在1984年,就以高果糖玉米糖漿取代了糖。但是在歐洲、日本及蘇聯等國家,因為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強勁抗拒,政府嚴格執行管制,銷售到這些地區的美國飲料配方依然使用蔗糖或甜菜糖。這個簡單的事實給予一種啟發:消費者口袋裡的鈔票是可以發揮影響力的。
圍繞著玉米糖漿的爭議很多,核心問題在於基因改造的美國黃玉米有80%以上的成份為糖 ,營養學家指証這是肥胖症的根源,影響人體新陳代謝荷爾蒙的分泌,促使肝臟直接將牠轉化成脂肪送入血管,也有說牠使得食用者上癮並增加食慾。
美國肥胖症人口已經從1970年代的15%,升高到今日的1/3。也正是在這40年間,玉米成為美國人最主要的飲食內容。隨著美國速食文化逐漸取代各種古老文化的傳統飲食,美國玉米已經靜悄悄地改變全球人類的飲食內容。這麼說似乎危言聳聽,有幾個人是餐餐啃玉米的?
但是,如果你是一個不挑嘴的雜食者而且經常外食,你每天的食物內容就可能跟玉米有牽扯不清的關聯。以年輕人最愛的麥當勞為例,菜單上每一樣幾乎都與玉米有關,漢堡是玉米飼料養肥的牛肉,炸雞塊的雞肉也是玉米飼料養出來的,麵包裡面有玉米粉又有高果糖玉米糖漿,炸薯條是用玉米油炸的,更不用提可口可樂、果汁飲料裡有多少高果糖玉米糖漿?
台北人週末愛光顧的以放山雞為號召的郊區餐廳,皮下有一層黃油的的白斬雞也是美國玉米養出來的。甚至於,注重飲食健康者所推崇的鮭魚,如果不是天然野生的,也可能是美國玉米飼料在北愛爾蘭海域圈養的。此外,絕大部分經過工廠加工出來的食品,都能發現玉米粉或玉米糖漿的蹤跡,特別是你邊上網邊抓來塞進嘴巴的那種零食。
關於人們身上那越來越壯觀並且持續在擴大中的腰圍,已經有各式各樣的解釋──富裕:更多人天天享受高卡路里的西方餐飲;貧窮:健康有機食品的價格昂貴;科技發達:上班或居家都不需要太多體力勞動;生活方式改變:速食餐廳普遍,外食方便,人們不再為自己準備三餐;飲食內容變更:高脂肪、高碳水化合物以及工廠製造的食品取代傳統飲食。這些都是事實,但是最為關鍵的是,人類的胃極富有伸縮性,雖然我們並不像牛那樣擁有四個胃,但是在演化過程中並沒有失去人類遠祖在游獵時代所具有的本能,當狩獵有獲的時候不僅飽食一頓,並要多吃一點儲備能量,因為下一餐還不知道何時才有著落?
高果糖玉米糖漿挑戰了糖,但是糖並沒有被打敗,1985年以來美國人消費玉米糖漿與糖的量同樣持續增加。從糖和玉米糖漿的商業立場來說,這其實是一場雙贏的競賽,為此付出昂貴代價的是人們的健康。聯合國在2000年的報告即稱,全球富裕國家已有10億人口苦於過度營養所引起的病痛,與此同時,第三世界國家也有10億人口因饑餓而導致營養不良 (2009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與農業組織) ,我們正是活在這樣一個荒謬的時代。
糖與能源
使用奴隸勞工的甘蔗莊園雖然已是歷史,但是,一些西印度群島與中南美洲國家,在脫離殖民帝國獨立的同時也繼承了單一作物的蔗糖農業,一個世紀已經過去,甘蔗田裡的勞工狀態卻依然讓有一點良知的人心靈不安。多明尼加的甘蔗園裡到處可見海地的青少年移民工,在薩爾瓦多還有大量的童工,而在巴西東北部的蔗園有四百年歷史的蔗糖文化,傳奇則是工資低廉而過度操勞的工人,與他們無法逃避的命運─文盲、貧困、以及高比率的嬰兒死亡。
蔗糖卻也有可能在21世紀寫下不同內容的新篇章,1970年代,人類史上第一次因石油資源供應短缺而引發經濟危機時,蔗糖生產大國的巴西政府即開始推動將糖轉製成酒精的產業,並研發以酒精為燃料的汽車。酒精做為燃料能源不僅成本較石油低廉,並大大減低污染,附和節能減碳的環保理念。如今,巴西的蔗糖年產量近半製成酒精,混合酒精與汽油的汽車燃料已經在世界各國普遍使用,以美國、加拿大、中國和澳洲為例,汽車燃料至少都含有10%以上的酒精。
雖然甘蔗生產的能源燃料成本低廉,但大量種植的過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卻極為嚴峻。甘蔗需要長日照、大量水源灌溉、化學肥料與殺蟲劑,廢棄的甘蔗田地貧瘠並嚴重污染,幾乎無法改種其他農作物。坐擁蔗糖最大出口國頭銜的巴西,在長遠的自然環境變遷上付出昂貴代價,持續不斷失去大面積熱帶雨林以及生產糧食的農牧場,生態脆弱的亞馬遜河域也不能倖免。
在能源的領域,玉米並不讓蔗糖專美,美國汽車燃料中10%的酒精其實出自玉米而非甘蔗。2百年前,生產過剩的玉米曾經帶給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,廉價的玉米威士忌製造眾多酗酒的人口,這段被戲稱為酒精共和國的時期,後來以禁酒令終結。1970年代捲土重來的玉米,約60%轉化成畜牧業飼料,其餘分散在各種飲料、食品與調味料之中,還有很大一部分經發酵蒸餾成酒精,加入汽油中成為燃料,最終全部被人們所消費。
轉基因玉米的種植同樣製造嚴重污染問題,破壞自然生態,特別是人類依賴以生存的水源。這其實是採取單一作物耕種方式的大型農場的宿命,為節省人力、提高生產量而依賴機械化、殺蟲劑、除草劑以及化學肥料的結果。
古巴經驗
1492年,隨著哥倫布的到訪,古巴淪為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,島上的原住民以及世世代代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也消失蕩然無存,取而代之的是以非洲奴隸為勞動力的蔗糖農業。幾百年來,古巴一直是蔗糖出口大國,出口蔗糖換取外匯來進口其它民生需要物品,這個經濟模式在卡斯楚與切、格瓦拉領導的革命成功之前與之後都沒有太大改變。在1959年之前的60年間,美國利益支配下的Batista政權時代如此,1959年之後蔗糖出口轉到蘇聯與東歐國家,在美國長期禁運經濟制裁之下,古巴依賴蘇聯的支援,維持一種蘇聯模式的工業化大農場,高度依賴機械、農藥與化肥的蔗糖生產。
1990、91年間,當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政權相繼倒塌,古巴的蔗糖經濟也瀕臨崩潰。一年之間古巴的外貿出口消失了80%,沒有蔗糖出口換取外匯收入,也就無法進口小麥、大米、石油、農藥、機械以及醫療用品等物資。最大的危機其實是糧食短缺,古巴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增加糧食生產,以應付國內人民最迫切的問題─饑餓。
古巴政府積極推動有機農業,在各大學設立研究中心發展有機農業技術、自然環境保護與回收資源的運用。60%的蔗田轉為其他用途,近半數的糖廠關閉,工人接受轉業訓練安排新的工作。蔗糖生產過程中的回收資源利用於發電、飼料甚至於傢俱製造。
利用甘蔗廢料堆肥而成的農場,成功地種植蔬菜與香料。工廠、學校、醫院大機構的空地開闢成菜園,負責生產員工的午餐。最令人驚嘆的是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的首都哈瓦那的居民,他們把空地變成「廚房的菜圃」,在街道與公園種上果樹,十年之後,蔬菜與水果產量幾乎可以自給自足。並在1996年立法,規定哈瓦那城內只允許不使用農藥的有機種植。
渡過困難時期的古巴,蔗糖年產量從8百萬噸降到2百萬噸之下,國內消費其中的70萬噸,蔗糖在外銷出口的排名遠遠落後。如今,賺取外匯的是農業、醫療技術顧問、航空、通訊、觀光、鎳、醫藥、煙草等行業。在眾多南美洲國家中,古巴保護原始森林的成效最佳,加上有機農業與自然保育工作的發展,吸引各國關心人士前往觀光學習,成為一種另類的楷模,在全球氣候暖化、自然生態、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峻的時刻,古巴經驗讓人們在絕望中保持一絲不能放棄的希望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你喜歡這期?報的內容嗎?
?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、就業、民間交流,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,目前全省發行量達2萬2千份,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,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。
兩岸?報電子信箱:chaiwanbenpost@gmail.com
兩岸?報部落格:http://chaiwanbenpost.blogspot.com/
FACEBOOK?報粉絲團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chaiwanbenpost
文章來源: 台灣立報
- Oct 24 Mon 2011 00:50
立報?報聯播:局外人札記 糖、糖、糖 (之二),系統傢俱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