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工商時報【記者張中昌、彭禎伶╱台北報導】
世界各國近年飽受天災威脅,而除了人員傷亡,財產損失同樣龐大,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表示,台灣應該成立國家級、跨部會、整合性的風險管理機構來因應。
他建議,類似風險管理機構執行的業務不能只限於天災風險,還有長期財政籌資規劃,才能讓天災土石流過後,不會緊接著因為救災、重建等,又得面臨財政土石流。
據統計,去年全球天災發生逾800次,金額損失達3,800億美元刺青,台灣其實也遭受洪水、颱風、山崩、地震等4大天災,除了救災機制建立網頁設計,保險機制同樣重要。
彭金隆指出,國內現在僅承保地震風險,明顯缺乏整合性天災風險管理咖啡,而且從投保率低的指標來看,也突顯一般民眾的天災風險管理不足,就連現行的地震保險基金,同樣有討論擴大的必要。
他以紐、澳政府的天災風險管理模式舉例,這些國家都有設立「自我保險公司」的專責機構澎湖民宿,像是設立財政管理基金,專門給予政府資產與責任曝險保障,建議台灣應可參考,成立天災管理機構或基金,能比照現行的地震保險基金運作模式或直接併入認證車。
目前住宅地震保險投保率為29.42%,累積責任額與特別準備金,分別各約為3.92兆元、138.64億元。
彭金隆認為,國內面臨天災議題,須改善「災變財務機制流程」、「中央與地方費用分擔」等問題,才能避免發生天災土石流後,還有財政土石流。
他建議,為鼓勵民眾自行管理天災風險,政府除訂定具體措施,讓保險業願開發多元天災保險商品,應思考提供賦稅誘因,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。
文章來源: 中時電子報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